首页 资讯 正文

葡萄架下话文明

体育正文 247 0

葡萄架下话文明

葡萄架下话文明

果园村乡土(xiāngtǔ)人才志愿者帮助村民收葡萄。 受访者供图

“吃美味的葡萄(pútáo),过城里人向往的生活,这是我们村(cūn)提的口号。”在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,村党支部书记李永伟指着村“两委”办公室墙上的标语自信(zìxìn)地说道。

果园村名副其实,清代就因水果飘香而被称为果园村;几百年后(hòu),该村7000亩葡萄种植园直铺天际:一树树葡萄架纵横分布(fēnbù),红的是美人指,紫得发黑的是巨峰(jùfēng),绿莹莹的是阳光玫瑰,40多个品种参差错落,让空气里都混合(hùnhé)着葡萄的甘甜。

2024年,果园村的葡萄年产值已超过2亿元,村集体收入(shōurù)突破40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.7万元。产业兴旺,生活富裕,果园村村民如今也在思考怎样(zěnyàng)度过“果园外”的生活,是在麻将桌上度春秋(chūnqiū)?还是走出“舒适圈”,学习更专业的种植技术去培育(péiyù)精品果?

今年(jīnnián)5月,果园村(cūn)获评全国文明村镇。怎样在葡萄架下话出文明?来听听村民们的故事和心声。

“调”出和谐,让小事不出村(cūn)

“一架飞机飞过四川,都能听到地上哗啦啦打麻将(dǎmájiāng)的声音。”果园村村民曾恒勇笑着说。在村里(cūnlǐ)做了十多年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他对(duì)麻将有点五味杂陈:“有的两口子因为打麻将都快闹离婚了。”

让曾恒勇皱起眉头提到的离婚一事,发生在村里李明和杨娟夫妇(fūfù)一家。曾经还是(háishì)村里贫困户的他们,在果园村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葡萄后,也紧跟(jǐngēn)步伐,并且很快尝到甜头。

好景不长,脱贫后的(de)李明开始急于享受“胜利果实”,沉迷于摸牌(mōpái),一场几百块(jǐbǎikuài)的麻将很快就败光了家里积蓄。杨娟实在气不过,找到曾恒勇,愤怒地控诉道:“离,必须离!”

“调解,当然得先以理服人。”曾恒勇说。“我当时劝他们,麻将重要还是生活重要?两口子辛辛苦苦省点钱,付出了这么(zhème)多,一个(yígè)女同志每天晒得黢黑,因为一桌麻将就要放弃生活吗(ma)?划算不?”

疙瘩(gēdā)解开后的夫妻二人重归于好,如今承包了20余亩葡萄园,果园(guǒyuán)里说笑声渐起,麻将声再未出现。

“村里的(de)事情虽然琐碎,但都和‘情’脱不了关系。因此,调解也要以情动人。”曾恒勇(cénghéngyǒng)说。

今年上半年,曾恒勇和村(cūn)“两委”刚调解了(le)一起难缠纠纷。事情发生在(zài)去年9月。一位在外多年的村民,因为常年不在村里,对村里田地(tiándì)的划分范围有些记忆模糊,在埋葬自己母亲时,将骨灰盒埋到了别人的地界上。

“被占地的那家要(yào)他迁坟,他不迁,只说(shuō)可以赔偿两万块钱,但人家根本不要,还放话(háifànghuà)说如果不迁坟,他们就要拿铁锹去开坟。”曾恒勇回忆。

眼看要起肢体冲突,曾恒勇赶忙(gǎnmáng)和村“两委”、村里党员行动起来,一些(yīxiē)人负责找(zhǎo)他们的亲戚朋友从旁劝说,曾恒勇则找到参与下葬的村民:“首先,占别人(biérén)的地确实不对,错了就要改正;其次你换位思考,你母亲会愿意葬在别人地里吗?”

一语惊醒梦中人。今年4月下旬,该(gāi)村民主动迁坟,给这桩持续了(le)大半年的迁坟事件画上句号。

“现在村民(cūnmín)收入都变好了,大的矛盾比较少,村民之间偶尔有些摩擦,我们也(yě)会做到让矛盾不上交,小事不出村。”曾恒勇说。

学出(xuéchū)技能,志愿精神助发展

果园村有自己的“农民夜校(yèxiào)”,地址就在(zài)村委会一侧。据李永伟(lǐyǒngwěi)介绍,“农民夜校”会场中一共两百多个座位,前不久刚进行过一场讲座,“讲师”便是村里的乡土人才文明实践志愿者、村民李程锋。

李程锋三十岁出头,2013年(nián)毕业返乡后便承包了30余亩葡萄园,也是村里第一批返乡的年轻人。思路(sīlù)活、干劲足、能吃苦(chīkǔ),是村里对他的一致评价。

“也不是(búshì)讲课,就是和村里(cūnlǐ)的种植户坐下来交流经验,葡萄马上进入成熟季,这个交流还是很有必要的。”李程锋谦虚地说。

乡土人才文明实践志愿者的(de)作用更像“中转站”。“村里经常会有专家学者来讲课,但有些(yǒuxiē)专家说的话年纪大点的村民听不懂,所以我们(wǒmen)就先去听专家讲课,学会(xuéhuì)后再‘翻译’给村民听。一个季度至少有一次交流机会。”李程锋说。

在果园村,像李程锋(lǐchéngfēng)一样,不计报酬、为村民(cūnmín)奉献的志愿者共有60多个,他们穿梭在果园村数不清的葡萄架下,织就一张(yīzhāng)温暖坚实的互助之网。

转变村民种植理念、诊断果园病虫害,帮助村民管理果园……“李程锋们”播撒爱心的背后(bèihòu),事实上有着立意更深远(shēnyuǎn)的考量。

“我们互帮互促的行为,使得整个产业(chǎnyè)品牌价值和质量得以提升。而品质一旦(yídàn)提升,价格(jiàgé)也会升高,从而增加收入(zēngjiāshōurù)。去年有位高端产品收购商,很认可我们这里的葡萄,因为我们的葡萄并不是以产量求生存,而是以品质求生存。”李程锋说。

73岁的(de)村民李孝云两年前在李程锋的葡萄园里务工。共事期间,老人从李程锋那里学到了不少种葡萄的小妙招。“他会很耐心教我怎样进行果园科学管理,现在看来,我家的葡萄在园区周边都是(shì)种得最好的,每年卖(mài)的价格也是最高(zuìgāo)的。”李孝云欣慰地说。

评出(píngchū)“明星”,榜样力量暖村庄

果园村里有许多“明星”,“明星”们(men)的(de)个人简历都张贴在村“两委”门口最醒目的地方。

“党员(dǎngyuán)之星”“敬老孝老之星”“学习之星”……从2013年起,果园村(cūn)坚持每年评选村民中的“明星”,至今已评选出55人。被评选上的“明星”会受到公开表彰,并领取每人1000元的奖励(jiǎnglì)。

“每次评选结果确定前,要把候选人(hòuxuǎnrén)的(de)事迹做成展板,在村里巡回展出,收集村民(cūnmín)意见,保证‘明星’评选真实有效、公正公平。”李永伟介绍,“也(yě)只有这样,才能达到我们评优的目的——用一个人带动一群人。”

1966年入党的村民李玉刚今年已90岁高龄。从2000年开始,他(tā)每年夏天为(wèi)路上行人提供免费饮水服务,到现在(xiànzài)已坚持了24年,去年被评为村里的“党员之星”。

但今年夏天,因为生病李(lǐ)大爷住院,烧水暂停了(le)。当村民散步行至李大爷家门口那棵蔽日遮天的大树旁时,总会略带(lüèdài)遗憾地念叨一句:“李大爷不在家,这口水喝不上咯。”

故事要追溯到2000年5月的一天,那天(nàtiān)天气很热。村里一位女(nǚ)学生放学后,因为口干舌燥,便把手伸进河里(hélǐ)捧水喝(hē)。“河水既不干净,也不安全,父亲看到后就把小孩叫到家里来喝水。”李玉刚女儿说。

经此一事,李玉刚便在家门口搭起(dāqǐ)了遮阳棚,摆放起三张竹椅(zhúyǐ)、一张桌子,让来来回回的(de)人可以坐下来,一边喝水一边摆龙门阵,李大爷家的“补给站”也成了街坊邻居无人不晓的暖心站。

起初,村里并未通自来水,老人每天晨起便往返井台挑水,回到家再劈柴生火(huǒ),并给水里放进青蒿、艾叶、蒲公英这些清凉去火的中草药。“后来,虽说通自来水了,但因为村里葡萄(pútáo)产业(chǎnyè)发展起来了,导致村里涌进来很多(duō)人,来家里喝水聊天的也越来越多,从以前烧一锅变成每天要烧三四大锅才够(gòu)。”李玉刚女儿回忆道。

“父亲说村里人(cūnlǐrén)过日子节俭,舍不得买水喝,那就让大家来我这儿喝。他年纪大了,做不了什么(shénme)大事,但烧烧水还是能做的,身体健康才能(cáinéng)种出好葡萄。”李玉刚女儿说。

采访过程中,记者得知目前李玉刚已出院(chūyuàn),正在康复阶段。期待这杯清凉(qīngliáng)之水,能(néng)继续浇灌果园村的“文明之花”,让葡萄架结硕果,万物生滋荣。

葡萄架下话文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